English

孙正聿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2016-10-17 资料室 点击:[ ]

孙正聿教授发表于201677日《光明日报》的论文《马克思与我们》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全文如下: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今年4月,孙正聿教授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马克思与我们》为题发表了一次精彩演讲。他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入手,深入浅出地用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我们相信,孙教授的这次演讲对于读者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一定会有所帮助。

  

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但是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你真的了解马克思吗?你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你真的懂得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吗?这就是说,虽然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我们不一定了解马克思,更不一定理解他的思想,尤其是不一定懂得他的当代价值。所以,我选择“马克思与我们”这个题目,来和青年大学生做一下交流。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讲“马克思与我们”,就是希望用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下面,我想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

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理解什么是我们自己。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存在得自然而然。人生也是自然,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但是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寻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这表明,人同世界上其他的一切存在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生命的存在;但是,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什么叫生存?它的存在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同世界是一种直接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人不是,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活动。所以,人是一种创造他自己的生命活动,创造他的生命活动是通过改变世界来实现的,所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一种直接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是一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

  为什么动物是生存,而人是生活?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一对范畴,称作“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动物只有一个尺度,人有两种尺度。动物的一个尺度是什么?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人既有一切物种的尺度,又有自己内在本质的尺度。

  人有两种尺度,这意味着人生活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统一。什么统一?马克思称作“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全部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无论大家是学习文史哲、政经法还是数理化、天地生,我们都要去认识规律,这意味着人要合规律性地去生存,他才是生活。但是人又不是单纯地要合规律性。为什么要合规律性?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就要合目的性地去生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什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这是因为,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人自己的目的而发展。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人生活的生命活动就在于他有两种尺度,这两种尺度就表明了人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它表现为“三理”的存在:1.人是生理的存在;2.人是心理的存在;3.人是伦理的存在。一个人的幸福,得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满足你的生理需要,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满足你的心理需要,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满足你的伦理需要,这三个缺一不可,而且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人作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一的生理满足、心理满足或伦理满足,而是一个统一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你去思考人的时候,你要提出两个问题:1.类问题;2.类思想。什么是人?这叫类的问题。有了人类文明,人就要追问什么是自己,这就是“类”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不仅仅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包括孔孟老庄,包括朱熹、王阳明,中国的思想家们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说,全部的哲学就思考两个问题,一个称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一个称作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关于“类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类思想”。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于类问题的理解,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在黑格尔的意义上,马克思说这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认识”,什么意思?黑格尔所理解的类是一种普遍的理性,黑格尔所理解的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理性,所以黑格尔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体理性如何认同普遍理性,从而使自己高尚起来,这就叫黑格尔哲学。什么是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的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人的感性的肉体存在与人的抽象本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提出,什么叫“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者称作感性活动。正是从这个现实的理解出发,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称作“包含着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

  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都要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去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人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人就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

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

  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更意味着我们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取决于你能否掌握现代文明,而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说什么叫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历史绝不是历史事件的堆积,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

  在马克思的这个命题当中,蕴含着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人们常问,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马克思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这篇论文的开头,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在马克思这样一个命题当中,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也是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没有回答、解决的问题。什么问题?人的历史活动和历史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历史规律理解为好像是和大家没有关系,就有这么一个客观进程,不是,马克思说什么是历史规律?历史规律就是我们人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由此,马克思提出历史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所论证的历史的前提和结果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说了一段很长的话,他说:“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首先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我觉得这是马克思最深刻地阐释什么称作历史、为什么历史是有规律的说法。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创造历史的前提,但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创建历史的前提,首先是因为我们是历史的结果。我们的上一代不仅遗留给了我们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而且还遗留给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我们是在已有的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才能从事自己的创造活动。这样的创造活动,使历史呈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对于理论的意义,既不能贬低,也不能夸张。不能贬低,因为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能够缩短并且减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但是,即使你发现了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历史本身仍然是不能跳跃的。马克思从最宏观的视野上,把我们人自身的存在区分为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1.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当中的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2.以市场经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历史”。3.人类终究要超越这样一种对物的依赖性的存在,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就是马克思从最宏观的历史上,对于人的存在形态的最高度的概括。在这种概括当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说在自然经济、农业文明这样的基础之上,就是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在文明的意义上,在文化的内涵上,必然是确立神圣形象。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叫天子,而且说他叫陛下?确立神圣形象。为什么会有宗教?会有上帝?人给自己制造了宗教和上帝。因为人作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他要依附于群体,而在这个群体里面他必须树立一种神圣的形象,既要制造一种彼岸世界神灵的存在,又要对应设计此岸世界英雄的存在,所以过去都是英雄史观。

  人的历史形态进入第二个时期,有了工业文明,有了市场经济,进入了一种取代了人对人依附性的存在,变成了人独立性的存在。马克思是怎么说的?马克思说市场经济中的人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如果我们最简单地对以农业文明所构成的自然经济和以工业文明所构成市场经济作一下对比的话,就能够清醒地知道,现在是一种怎样的时代。自然经济中的人的依附性的存在,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为了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必然是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而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和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必然诉诸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所以以自然经济、农业文明所构成的传统社会,它是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和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的三位一体。这样的一种三位一体,造成一种在农业文明、自然经济条件之下人的存在方式,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

  市场经济也是三位一体,但它是经济生活的反对禁欲主义而要求现实幸福;精神生活的反对蒙昧主义而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的反对专制主义而要求民主法制。这就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新的三位一体。经济生活要求现实幸福,精神生活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要求民主法制。为什么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美国出了一套称作《导师哲学家丛书》的书籍。这几本书的名字分别是:中世纪《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17世纪《理性的时代》、18世纪《启蒙的时代》、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20世纪《分析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最基本的理念,最基本的理念是表征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关于市场经济,大家应该读一点儿马克思。读最应该读的《共产党宣言》,不敢说你一下子豁然开朗,但是一定给你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分析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他说了两面:首先,市场经济好像从地底下召唤出无数的生产力,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了人类几千年没有创造出来的奇迹。但是,就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市场经济撕去了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恩格斯说“片面性是历史发展的形式”;“历史总是以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进步”。我们大家,尤其是青年人,都应该去体会恩格斯说的这两句话。

  马克思所要求我们的,是以历史的大尺度去反观历史的小尺度。毛泽东说,要以长远的利益、总体的利益、根本的利益去反观局部的、暂时的利益。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三个巨大的问题:1.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它造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说,它造成了人在资本里面,或者说在对物的依赖性当中所构成的人的自我异化问题。3.就人与自我的关系说,它造成了所谓文化虚无主义的问题,或者说意义失落、形上迷失、找不到家园,一系列的说法。

  我自己常说一句话,中国的问题不只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性的和时代性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工业文明、市场经济造成的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马克思说“历史已经变成世界历史”,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今天人类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现代意义上,没有一个问题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是需要大家共同来思考,去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有中国特色,而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从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我们思考任何问题要有巨大的历史感,一个没有历史感的思考是一个空洞的、玄虚的、没有意义的想法。恩格斯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我们要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我们要能够承担起所要承担的使命,我们要活得有意义、度过有价值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他说通过读书起三个作用: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我们应当在读书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形成我们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与我们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人,我们追问生命的意义,实际上是想实现生命的价值。马克思在他的中学的作文里边就提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为全人类而工作”。

  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他所要追求的社会理想。而马克思给自己的座右铭是“目标始终如一”。大家读一读马克思的书,就会亲切地感到马克思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学说、学术、思想、理论,而且马克思是一个活生生的、崇高的、大写的人,表达了一个人格化的社会理想,一个人格化的价值诉求。

  在今天,我觉得青年人面对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的困惑。从现实来说,有四个大问题:1.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们一切向“钱”看,就会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这样一种背景下,能否像马克思一样,确立一种“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伟大理想和价值诉求?2.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从原来的熟人社会走向了陌生人社会。在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会对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受到各种各样的道德、伦理的约束。但是现代社会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从熟人社会变成一个陌生人社会。什么叫现代化?现代化就是日常经验科学化,日常交往社交化,日常消遣文化化,日常行为法治化,农村生活城市化。这几“化”当中,最重要的是日常交往社交化,已经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变成一种不违背法律的底线,所以现在提出诚信等一系列问题。3.信息时代也好、网络时代也好、虚拟世界也好,总而言之,这意味着大家不仅仅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而且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观会是怎样?4.当历史变成世界历史以后,我们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来判断我们的价值观,如何有一种马克思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我觉得这是现在面对的一个巨大的、现实的问题。我们能否真实地体会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否真正认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我想是这样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从价值观本身来说,我觉得有一个需要青年人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大家在讲价值观问题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想一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价值观问题里面,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

  前面强调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需要搞清楚价值观问题:社会的价值理想是什么?它的价值规范是什么?它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另一方面,每个人,我们对价值的期待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认同是什么?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构成一对主要矛盾。而在这对主要矛盾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所以我们要树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具有三个社会的东西:1.具有社会性质;2.具有社会内容;3.具有社会形式。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仔细想一下价值观里面有什么东西?社会理想、社会制度、法律规范、伦理道德,你想想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是这样?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它决定着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我们的价值观首先是具有社会内容的,没有社会内容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同时,我们的价值观都是有社会形式的。马克思说“人类是以各种基本方式去把握世界”。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是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哲学的。真正的价值观离不开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每个人的价值观看起来是随意性的,但深层次隐藏着社会的性质、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形式。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每个社会才能够用它自己的社会理想、社会规范和社会导向去引导个人去认同它的理想、规范和导向。在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应该抓住这样一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只有这样去理解价值观,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为全人类而工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

  最后,送给大家五句话:健康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真实的本领是钻研出来的,美好的心灵是修养出来的,成功的人生是拼搏出来的,伟大的理想是共同奋斗出来的。

  (本报记者鲍盛华、陈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日博365体育 保留网站所有权
地质:吉林市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日博365体育 邮编:130012